脾脏位于左季肋深部,9-11肋之间,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各年龄段儿童脾脏重量在10-113g之间,成人在100-250g之间。其解剖及功能均与肝脏、胰腺关系密切,脾动脉与肝总动脉、胃左动脉共同源于腹腔干,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下静脉汇合形成门静脉进入肝脏。其中约20%的血液来自脾脏。脾脏疾病主要分为脾与造血系统疾病(地中海贫血、脾相关遗传代谢病、部分白血病等)、感染性疾病(各种特异性及非特异性感染)、脾肿大(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等)、脾占位性病变(脾肿瘤、脾囊肿等)、脾损伤(脾破裂等)以及一些少见疾病(脾梗死、游走脾、脾种植等)。脾脏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是一个临床难点。
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 System,CAS),载入脾脏疾病患者DICOM格式的CT数据集,分别对肝脾胰实质、肝脾血管系统、胆道系统等进行三维构建,形成透明化、可视化、可任意组合的三维数字模型,组建个体化的脾脏疾病的数字肝脏。这一数字肝脏能直观显示患者个体的脾脏病变情况、对肝胰的影响等,对临床诊断、肝脾胰功能储备评估、治疗方式的选择、预后评估等提供个体化的临床资料,有利于治疗的个体化、精准化。
对同一患儿治疗后的CT数据集进行同样的三维构建,在不同时期与治疗前进行对比,可了解治疗方式对疾病的影响、治疗后解剖关系的情况等,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三维影像学支持,准确评估患者预后,提高临床治愈率。
利用全国乃至全球的脾脏疾病的肝脏数字模型组建脾脏疾病数字肝脏数据库,然后根据不同脾脏疾病、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不同年龄段等分别组建分数据库。此数据库可一定程度的摒弃病种罕见稀少、临床资料残缺、随访失败等不确定因素,提高疾病研究的可行性。通过对数据库的分析,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脾脏疾病的分型、流行病学特征、治疗对疾病的影响以及治疗后机体解剖的改变等情况,提高对脾脏功能及疾病的认识,评价各种治疗的近远期效果,为我们研究脾脏生理学、脾脏疾病病理生理学、治疗学、病因学、患病未成年体发育学等提供直观、充足、有效的临床数字化资料。这一数据库是人类正确认识脾脏及脾脏疾病的有力工具。
脾脏疾病主要包括脾脏先天性发育异常、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脾脏肿瘤、脾脓肿等,其中脾脏肿瘤少见,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最多见的脾肿瘤是恶性淋巴瘤,但在儿童主要是血管瘤。术前将患儿肝脏CT动态增强的三期扫描图像(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导入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海信CAS系统),分别对肝脏、门静脉系统、肝静脉、肝动脉、胆道系统、脾脏、脾血管等脏器进行精确分割、处理并三维重建。三维模型可以清晰地显示脾脏疾病患儿的肝脏、脾脏等实质脏器的形态变化,腹腔重要血管如门静脉系统、脾血管等清晰的动态三维血管图像,及侧枝循环系统的完整,脏器与血管的解剖关系等情况,可协助评估肝功能情况,便于更好地了解病变类型和进行手术设计,并术中实时导航指导手术,增加了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