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医生,快救救我的孩子吧!”
3月22日下午18时左右,家住黄岛区的殷某某双手托着刚刚四岁的女儿涵涵呼喊着冲进我校医学院附属医院黄岛院区急诊室。
涵涵双眼紧闭,大张着口急促呼吸,脸上没有一丝血色,腹部鼓胀得像一只皮球。一个小时前,涵涵在院子里玩,其父亲在倒车时不慎将其碾过,涵涵当即人事不醒。
急救
病情就是命令!
急诊室副护士长冯英立即对涵涵进行检查。
血压70/30,心率130次/分,涵涵的生命危在旦夕。
心肺复苏、面罩吸氧、快速补液……冯英与同事们立即着手实施抢救,与时间竞速,与死神赛跑。同时,她将情况电话通报医院业务部主任、小儿内科专家曲政海。
顾不得搭乘电梯了。曲政海飞奔下楼,一边跑一边电话召集普外科、小儿外科、呼吸科等多个科室的专家,一场紧急会诊即将开始。
十分钟之内,参与会诊的全部专家已集聚于急诊室。在做腹腔试穿时,一股鲜血经针管喷涌而出,提示腹腔内的某个脏器已经破裂,是急性大量失血导致了休克。
“奶奶,我口渴,我想喝水……”昏迷中的涵涵突然间微弱地吐出这句话。
话音未落,涵涵的心率陡降至30次/分,随之而来的就是心电监测仪显示器上一条延续的直线——心跳和呼吸骤停!
一直保持着坚强的父亲此时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痛苦,放声大哭起来。
“从涵涵半岁开始我就每天都看着她,她要是没了,我也不想活了……”涵涵的奶奶趴在病床边哭喊着。
这悲恸的哭声令所有的医护人员心碎。急诊科主任尹雷带领大家立即展开抢救,一秒,两秒,三秒……人们摒住呼吸,时间显得格外漫长。
“涵涵活过来了!”伴着众人的惊呼,涵涵的胸膛恢复了规律的起伏。
影像、化验等各项检查在紧张地进行。综合各项检查结果,会诊专家们一致认为:保守治疗无异于坐以待毙,在脏器破损的情况下,手术是唯一的选择,并且越快越好!
急救绿色通道已经开启,手术室在做准备,ICU(重症医学科病房)和血库在做准备,小儿外科听班医生姜忠副主任医师从本部紧急赶往黄岛。
19时20分,姜忠来到手术室,看到昏迷中的涵涵。凭经验判断,涵涵极可能是肝脏破裂,出于对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为确保手术无闪失,姜忠打电话给董蒨副院长,请他亲自主刀挽救涵涵的生命。
当天是董蒨50岁生日,与家人庆祝生日的家宴上他正和远在日本留学的女儿视频对话。接到姜忠的电话后,董蒨来不及和女儿细说,匆匆关上电脑。很快,医院急救车疾驰而至,接上他踏上了救命之旅。
手术
20时15分,董蒨来到本部手术室,取上自己专用的手术眼镜。在赶往黄岛分院的路上,他一直在电话遥控黄岛分院手术室做好器械、止血、输血、家属谈话等各项准备工作。
经常和董蒨搭台手术的本部手术室护士长赵琳和护士房丹也主动与黄岛分院手术室护士联络,指导他们周密地做好器械准备。
21时,董蒨的身影在大家的翘首企盼中出现在手术室!21时10分,董蒨和姜忠以及普外科的两位大夫、手术室护士们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手术当中。
切开腹膜的瞬间,一股血柱喷涌出近半米高!如此强大的腹腔压力,令已做过大量小儿肝胆手术、身为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全国小儿肝胆学组组长的董蒨也大为震惊,助手们迅速用吸引器清理腹腔积血。
从表面上看,涵涵的肝脏表面是光滑的,只有肝脏尾叶上有一处6厘米左右的裂口。可事实上,肉眼所见的都只是表象而已,肉眼看不到的背后,可谓险象环生!
肝脏手术,首先要阻断供应肝脏的血管,以最快的速度吻合好破损的地方,否则血液阻断时间过长,肝脏会因缺乏供血而坏死。在同事们的协助下,董蒨对肝尾叶的裂口处进行仔细缝合,缝合结束后对肝脏恢复供血。出乎意料的是,汩汩鲜红色的血液汹涌而出!
鲜红色的是动脉血,这说明动脉有破损,手术没有结束,还需继续探查!
对肝脏进行游离,掀开,很快找到了出血点——肝动脉上有一处5毫米的破口。第二次阻断供血,对破裂肝动脉进行吻合,松开阻断,却又出现了人的一幕——更多的暗红色血液从肝脏后方涌进了腹腔!
静静的手术室内不时传来董蒨轻声的指令和护士、麻醉师的复述声,执行护士们忙碌的身影在不停地穿梭……摆在董蒨和他的同事们面前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暗红色的血液是静脉血,说明静脉有破损。手术室里,大家的心都悬在半空,继续手术探查,又有了触目惊心的发现——肝脏左叶后方完全溃裂,左肝静脉断裂!
此种情况,除了彻底切除溃裂的肝脏已别无选择。每个人都异常紧张,不知下一刻还将面临怎样的凶险!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终于在大家的协同配合下完成了肝左叶大部切除,左肝静脉、断裂左肝管缝扎、肝脏断面缝合等处理。涵涵的小肠浆肌层有6厘米撕裂伤,还有肺部挫伤。当所有的该做的手术均已做完,涵涵又出现全身血管内凝血的症状,血液源源不断地从伤口渗出,根本止不住!一个5岁的孩子,全身的血量也不过是1200毫升左右,可是涵涵失血量已达2700毫升。这也更加提示手术后监护、管理的重要。
手术室外,涵涵的奶奶一直守候在走廊里,只要有医护人员从手术室里走出来,她就“扑通”跪在他们的身前,不住地询问:“大夫,涵涵怎么样了?求求您救救孩子!”
当墙上的时钟指向次日凌晨2时20分,董蒨走下手术台,长出了一口气。
董蒨说,这是他经历过的难度最大的手术,这将会是他最难忘的一个生日。
监护
由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资深重症监护专家孙运波,ICU主任邢金燕和姜文彬护士长带领的ICU护理团队已经就位,小儿血液科主任孙立荣带领的小儿血液团队也已做好准备,涵涵从手术室直接转入ICU继续抢救。
起着危重病人抢救中心作用的ICU是衡量医院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向来被誉为医院的“特种部队”。医学院附属医院黄岛分院的ICU里集中了各种现代化医护设备,又拥有一支高素质医护团队,可以为病人全部重要脏器提供全方位保护和支持,其软硬件水平之高,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领先的。
然而,涵涵却远未脱离危险。
尽管手术解决了大血管的出血问题,但她仍处在多脏器衰竭、严重低蛋白、严重肝功能不良的状态中。最可怕的是,涵涵出现了全身血管内凝血(DIC)的症状。
血管内缺乏凝血物质,失去了凝血的保护性反应,身体的任何一个伤口都会失血不止,DIC是比血友病还要凶险的一种病症,死亡率高达90%以上,而大手术后的DIC死亡率则几乎达到100%。
涵涵的血小板已低于正常值的十分之一,手术创面在出血,胃消化道和肺部也开始出血,令孙运波特别担心的是,涵涵极有可能出现颅内出血。这意味着,即使保住了生命,也同样会产生令人难以接受的结果。
输入凝血物质、不间断地输血、使用各种止血药物……止血是挽救涵涵生命的当务之急,医护人员们几乎用尽了一切办法。可涵涵血管内的凝血物质已经消耗殆尽——自躺在手术台上起,她体内的血液已经被储存血更换了三遍,储存血含有大量抗凝物质,DIC的恶化无法得到抑制。
眼看着插入涵涵腹腔内的引流管如自来水龙头般不断地流出新的渗血,五个血袋同时输血也跟不上失血的速度,血压已难以维持,涵涵的生命再次出现危机。
怎么办?
危急关头,孙运波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对涵涵实施人工冬眠!只有把体内的器官“冻”起来,用低温使它们“休眠”,才能延长它们耐缺氧和耐缺血的时间,同时降低血流速度,减缓失血。但人工冬眠的风险之大也是显而易见的,她脆弱的身体不是空调,可以随心所欲地调节温度,心脏在“休眠”过程中随时可能停止跳动。稍有闪失,前功尽弃。可眼前的幼小生命仍然昏迷不醒!
孙运波在涵涵的大腿上将一根粗导管植入股静脉,直接送达涵涵的心房内,通过这根导管补血、补液、用药,就如同将狭窄的山路瞬间拓宽为顺畅的高速公路,呼吸机肺保护、纠正DIC等7种治疗抢救方案通过这条高速公路得以迅速有效地实施。
与此同时,全血被用于替代储存血以纠正DIC,而黄岛的同型全血已被涵涵用尽。血库从全青岛市范围内紧急调配同型全血800毫升,生命线得以延续。
值班护士全神贯注地观察分析监护仪上出现的各种异常信号,随时调整各种生命支持设备和用药剂量,确保各重要器官能够平稳而协调地恢复。那一天,每个值班护士都在病房内走了数百个来回。
12个小时过后,3月23日下午4点左右,涵涵的DIC和休克症状被逐渐纠正,手术创面和胃消化道也停止失血。人工冬眠停止,孙运波决定对涵涵进行抗感染、营养支持和各器官功能的保护性治疗。
又经过24个小时的密切救治和监护,涵涵的各项生命体征终于稳定下来,各脏器的功能逐渐恢复。历时近48个小时的抢救挽救了涵涵的生命!
两天两夜几乎没合眼、孙运波和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医护人员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涵涵的家人泪流满面,他们握着各位医护人员的手,久久不肯松开。
尾声
手术后第四天,涵涵完全清醒过来,损伤的器官恢复了正常功能,呼吸机等所有生命支持设备得以解除。
又过了两天,涵涵在奶奶的陪伴下,在病房里吹着红色的气球。奶奶说,那是涵涵最钟爱的小玩具。
医护人员们每天都陪在涵涵身边,进行心理呵护和干预,并为涵涵送来一只会讲故事的玩具熊。
董蒨和自己的父母先后到病床前探望涵涵并解囊相助,孙运波和黄岛院区的医护人员的自发捐款金额累计已有10000余元。
这场惊心动魄的接力跑完了全程,就此创造了生命的奇迹!(青岛大学报记者 刘 毅)